知道這一本書,純粹是因為看了前一本‘遇見未來的自己’的敘述。
認識黃清泰先生已經很久,但是從這一本傳記裡面、看到了許多珍貴的描述,故事裡有許多檯面上的主角,像譚院長(Dr.Dennis)、蘇輔道院長(Dr.Stafford)、德樂詩護理長(Miss Dirks)、耿教士護理長(耿喜音)(Miss Gunzel),但是除了黃先生以外沒有一位可以用中文敘述的如此清楚。書中點綴了一些他個人成長的珍貴經歷。彌足珍貴的個人奮鬥、看守神產業的紀錄。
時間追朔到1959年的二月作者在新港初中任教(新港就是現在的台東縣成功鎮的另一個名字),當時就認識了基督教協同會美籍的宣教室葉德華(Ed. Torjesen)牧師,葉牧師早年在中國大陸傳教,大陸淪陷以後,被迫離開中國輾轉來台,在東部原住民部落傳教,精通北京語及阿美族語。
有感於沿海地區的原住民,生活困苦,許多孩童罹患小兒麻痺、腹中孳生蛔蟲、有的長滿頭瘡、面黃肌瘦、營養不良、弱不禁風。至於大人,被毒蛇咬傷,發生車禍、重傷骨折、嗜酒如命而酒精中毒,或者中風,罹患肺癆及砂眼等症狀。又因為小病延誤就醫,致成大病而終身殘障,家庭經濟因此陷入困境者不勝枚舉。葉牧師體恤民間疾苦,曾經去函求助北美的協同會總會。1963年、譚維義醫師在美國看到了寄自台灣醫療求助的信息,回應了上帝的呼召,決志以宣教士的身分來台東行醫傳道。
1964年譚維義醫師、德樂詩和華德安等教師,在成功鎮開設成功診所,史安篤牧師也加入了陣容,並且在成功鎭沿海地區,深入部落等窮鄉僻壤義診、巡迴醫療傳揚福音。
1965年返國述職、傳遞異象。1966年自美國回台,立即著手計劃興建醫院。看中了一片玉蜀黍的田地,地主是筆者孩提時代的玩伴,已過世的洪東寬老師,經過一番討價還價,最後每坪新台幣$55成交。但是建院工程費的造價,超出預算很多。經過譚醫師率領同工的迫切禱告,不久、突然接到譚醫師的朋友、維克 華勒斯先生、經由差會匯來10萬元美金的捐款。工程有筆者的胞兄黃清水先生承建,當時要請他蓋房子、大部分要排隊一年以上,其信譽可想而知。
譚醫師篤信基督,是一位頗具愛心的天才醫師。他手術因為固定骨骼用的不鏽鋼螺絲釘等,都來我服務的公東高工找我訂製,醫療器材壞掉,他捨不得購買新的,總是拆除不堪用的器材零件裝上,再想盡辦法使他重新運轉。若沒有適合的零件時候,才到學校機械工廠訂製,凡經過他雙手修理的器材,都會恢復運轉。為提升復健的效果他會繪製設計圖,我來配合。
筆者於公東高工機工科師生所研發的「三節六個動作」電動病床;東基、馬偕、耕莘、北醫、聖功、聖母等大醫院解採用(新式樣專利第2399號)
他總是絞盡腦汁全心全力去醫治病患,例如:他常以毒攻毒地用蜜蜂蜂毒治療風濕性關節炎;被毒蛇咬傷他就發動摩托車,用火星塞接電電療傷口、使蛇毒凝固。據說這個土方法效果奇佳。
我見過實景、為敘述背書。
書中的病人林毫勳的例子,耗費好多醫護人力、資源,我曾經手他的醫療帳務。
1987年台東馬偕醫院落成啟用,東基面臨無可奈何的威脅。1994年譚院長功成身退,由蘇輔道醫師接下東基第二任院長職務。1994年筆者開始擔任東基的董事。
1994年新的醫療法、以及醫療分級轉診制度,給東基帶來很大的挑戰。
1995年,筆者創立台東縣新生社區發展協會,擔任首任理事長,並敦請東基院牧李明福傳道為協會的總幹事,潘忠明先生為會計。為掌握社區高齡病患的客源,營造東基成為社區健康的守護者,承先啟後醫療傳道之路。
申請一批經費,在台東縣宣導「防老五寶時間銀行」的新觀念。推動老人送餐服務。東基廚房製作營養午餐,輾轉再由社區愛心媽媽、頂著大太陽、風雨無阻地分送到獨居老人手中。
當東基正處於醫院存廢、或轉型進退失據之際,我基於董事的職責所繫心急如焚。拿當時台東縣人口總數來計算,公私立醫院病床數還未達飽和,還有增設200床以上的空間。東基只有48床,其規模是不合乎經濟效益的。一個老外是很難了解台灣官場文化與複雜的思考模式的,蘇院長雖然不表贊同我的做法,但也沒有反對,這就是他溫文儒雅,不卑不亢的個性。到衛生署出席審查會、遇到周聯華牧師,審查結果令人雀躍,請讀者自己去看這一段精彩。
榮獲傻瓜獎:第一屆中華民國老吾老健康社區互助獎。好友潘忠明曾經開玩笑說:「黃校長擔任東基董事長是「自作自受」,因為是他把馬偕醫院引進台東,害得東基落到這個地步!」
頒獎典禮、李遠哲博士簡單明瞭,直話直說,他說:「黃先生擔任過董事長、總經理、理事長、校長,他有很多的頭銜,但是最適合他的頭銜是志工,若他不是傻瓜,不會去送老人飯包⋯⋯⋯⋯。」
東基轉權之議:路加傳道會CCMM?花蓮門諾醫院?過程相當艱難。
後記:
1、筆者、黃校長1936年生,長我十餘歲。當年,因為他承包醫院的工程,我稱他為黃老闆。
2、我1974到1979年在東基服務,有幸與書中、帶著使命感服務的傳教士共事五年。知道他們經營艱難的一部分。當時當地有規模的醫院僅有省立醫院、軍方醫院、以及台東基督教醫院,而東基是在地最好的醫院,因為有能力處理棘手疑難雜症。
3、人才難求,譚院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:「是不是美國很近、台東很遠?」。
4、醫院裡、傳教士的生活資源,多來自於個人在國內(美國)教會的奉獻,因此他們平常處理許多與國內教會的代禱信件。五年一次的休假,也多半到對自己有奉獻的教會做見證。因此書中所說,蘇院長短缺回國的機票款,有一定的可信度。他們完全不支用醫院的經費,因此我的財務報表不準。
5、傳教士來台灣參與工作之前,必須學習當地語言。大部分都市學國語,德樂詩護理長主修阿美語、華德安教士主修台語,還曾經被台東女中聘請到學校教英文,支援師資不足。縱然如此、醫師遇到看診時、仍然會遇到難明白的字彙,當然、必須及時尋求援助。難忘的一日,被叫去診間,病人說:「最近火氣大」,醫師看著我???。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如何翻譯?
6、2020年譚院長回來探望,醫院裡的老同工(護士)分享當年的趣事。
那一年急診室送來一位車禍的病人,失血很多,我因為看到血當場暈倒在急診床邊,譚醫師用腳把我挪開,然後說:「不要緊,等一下她就會醒過來。」
在開刀病床邊,譚醫師吩咐需要一個器械,我二次都拿錯了,氣得他將器械摔在地上。
當年在台東醫療資源匱乏,由此可見一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