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所撰述的,我們尊重,但不一定表示認同。如果因此引起的爭論,我們同樣的尊重,但也不一定表示認同。我們的態度是以專業的水準,出版他們的著述,不以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評論對錯。
40年的記者生涯,時時提醒自己的四句話:苟有主張,悉出誠意,錯謬定多,欺罔幸免。
作者24歲因病被列為老弱殘兵強制退伍,無家可歸、人沒有自保、自己找到工作,並準備考大學,第一次落榜、第二次數學零分,但其他科目……;一28歲的高齡考上第一志願政大新聞系,但是災難沒有結束。大二的時候被指高中學歷有問題,教育部勒令退學,幾經申訴、最後重新頒布判決「姑念該生向學心切,著記兩大過留校察看。」這是本書的書名由來。
學歷證明有問題、那是當然,試想一位16歲、因著戰亂來台灣的少年人,短短的幾年會有高中文憑?難免人家懷疑。
一則個人奮鬥的精彩故事:
在台北聯合報做了六年的總編輯,身心俱疲,蒙報舘給假一年,到美國遊歷兼進修。過程曲折艱辛。見報(紐約時報)於1982年4月18日的包德甫(Fox Butterfield 的專欄 How the Chinese Police Themselves 第一篇,被他翻譯、在1982/4/19 發表在聯合報。被王惕吾先生決定續留在美國服務。 因此成就了⋯。
1988年3月19日20日,在紐約舉辦「台灣大陸留學生座談會」,討論「中國的前途」具體的題目是「台海兩岸關係現狀之檢討及未來互動之影響」。
由增進了解而化解對立,是兩個岸和平融合的必要途徑。1988年12月20日,開風氣之先,邀請五位中國留學生到台灣來參觀訪問。兩岸媒體都有正面的反應。
28日下午舉行離台記者會,錢穎一代表總結發言表示,他們此行看到了真實的台灣,聽到了各種不同的聲音,最後他高聲說:「我們會想念你們的!」在他旁邊的裴敏欣頗表同感加上一句:「明天我就會覺得寂寞了!」
1990年後兩年之內,沈君山先生以個人的身分到大陸三次,會晤當時主政者江澤民先生,每次都談數小時,反覆的說明目前不能接受統一的原因,以及台灣必須要有自主空間的理由。他還為雙方提出各種設計的構想,如「一而後統」、「統一『中』」。先求一個中國,其他問題留待以後解決。